阅读笔记

Part 1

  • 企业的增长是连续性的吗?

不是,企业的增长,非连续是正常,连续是不正常。

  • 为什么只有少数企业能跨越非连续性增长?

像华为阿里这类公司,并不是通过野蛮生长,紧追风口获得发展,而是通过研究客户需求,企业可以提供哪些有价值的产品来实现可持续经营。

  • 跨越非连续性增长的两块踏板?

显性踏板是指业务,隐性踏板组织。

  • 亚马逊的第一曲线也就是显性曲线是怎么长出来的?

来自于创业时候的企业愿景和使命,因为愿景和使命决定着核心战略,当核心战略要落地的时候,通过组织保障,启用隐性曲线,让公司从文化到团队到团队能力,都能够跨越到第二曲线去。

  • 为什么一直跌到3000亿美金?

微软99年最高峰达到6000亿美金,随后一直跌到3000亿美金。因为他没有找到移动战略

(吐槽此观点:莫名其妙!极不负责任!一如微软如此庞大的企业仅因没有移动战略所以蒸发3000e? 巨头的倒下,往往都不是一个两个具体人或事的缘故,背后的经济、政治、乃至机缘巧合都在起综合作用。能成为企业的领导、CEO,都不是大傻子,而且必然有过人的本事,他甚至对创新的想法比任何人还早还好,但是大企业要顾及方方面面,股东利益、用户舆论、技术转型等等)

在2014年找到了第二曲线,云计算,大数据,移动业务。

  • 微软做了什么事情让市值回到8000E美金?

找到了第二曲线(?)。2012年董事会提出发展整个微软的价值观,发动全球12万名员工,参与整个价值观的研讨。市场1年,民众得到的结论就是他们董事会提出的价值观,然后他们就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。改变了新的文化底层。

Part 2

  • 阿里巴巴的发展过程?

从b to b,到淘宝到天猫,到蚂蚁金服支付宝,到阿里云到菜鸟,到达摩院。

  • 企业发展规律

从100亿到到1000亿的公司,一定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。从1000亿到1W的公司就是生态型的公司。生态型的公司需要对外开发才能做到。

  • 阿里巴巴的使命:

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,为交易做服务。价值观:客户第一。

  • 怎么样从头部愿景使命导出来核心的战略?怎么样从核心战略通过组织保障把第二曲线做出来?

B2B是企业对企业的生意,第一曲线是为客户解决信息不通的问题;

B2C是参考EBAY模式,孙正义看到这个趋势,大的趋势来了需要抓住;

2008年金融危机,外贸转内贸,以义乌小商品为先发的品类TO C开始启动,随着消费升级,为杜绝假货,开始出现了天猫。

支付宝是为了解决交易双方信任的问题从而出现的;

阿里云是最早为客户提供数据服务的,后面变成一个战略导出;

  • 什么叫战略?

从愿景使命价值观出发,导出核心战略。

生意做好不变的东西是什么?把不变的因素提炼出来,这个就是核心战略(Core strategy)

  • 核心战略怎么落地?

需要组织保障,组织保障也叫隐形曲线。需要把组织发展这个事情做好; 【莫名的熟悉感,仿佛在看《读者》】

  • 高维打低维?

人文思维。新东方联创,真格王强从思维模式解读商业思维,得出商业思维的顶层是人文思维。如果人的精神生命也有层级结构,人类最难突破的,最顶级的思维结构就是人文思维。

人文思维是这样一个架构,它包裹了科学思维,科学思维包裹着技术思维,技术思维包裹着商业思维,串起来才构成整个的思维认知维度。

推理过程如下:人文思维(哲学,社会学,心理学,人类学等)->科学思维(可证伪可量化)->技术性思维(工具性,服务性和体验式)->商业思维(产品化)

这是阿里后要组建罗汉堂的核心。

商业本质的底层逻辑是人性。

人性中的色欲和虚荣好奇心等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,也是大部分产品设计的逻辑起点。如陌陌,脉脉,抖音,快手,小红书等。

【满篇大道理,看到这里又莫名出现了那种熟悉感,这次是《知音》】

  • 阿里的发展历程

马云-蔡崇信(钱)-关明生(人)

  • 为何蔡崇信会来马云这?

关明生是因为看中蔡崇信才来的。还有业务的老大李琪(中供铁军),李琪有俞朝翎、雷雁群、方永新和陆兆禧在内的一支销售团队也加入。

  • 真正会建组织建设和文化的人?(关明生)

首先他一定是具有传教士精神的人。如此他一定是精神的标杆,以身作责的标杆,然后才是体系化建设的那个人。

  • 公司哪几点是最重要的?

人,财,务。

一定要找合适的财务伙伴和HR伙伴,因为这个是公司的顶层架构,在这两个顶层架构之下这两个人不仅要业务能力强,关键是品德高尚。

  • 价值观好的没有业绩差的?

问题:夕夕业绩好的都是价值观好的吗?

最次的抓结果,稍微好点抓过程,段位高的抓大家的心。

50%考核价值观,50%考核业绩。

价值观是阿里最核心的底层建设。

搭好一套班子,建好一套文化体系。

一个人指挥战役,一个政委做动员工作。打仗靠这帮人拿结果,所以需要有一个人专门来做团队的思想工作。这个就叫政委体系,04年的阿里业务已经发展到全国,每条业务线上都配备一个HR去配合当地业务老大发展,这个叫政委,外企叫HRBP,这个HR的作用是只支持业务线的发展。

跟业务老大的分工就是你管业务我管人,总部管资金和资源。这样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小阿米巴模型,小型创业团队,1个人负责钱,1个人负责业务,1个人负责人。在跨境电商公司定位为销售导向型公司,所有的配置都是围绕核心业务的开展而来的,

  •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雇佣了很多人,为什么留下的人是少数?

对待老员工有发展,对新员工有融入有培养。

湖畔学院是内部的领导力学院,负责培养内部的管理干部,总监级以上的干部,总监,高级总监,VP,高级VP,总裁,资深总裁CEO

  • 为什隐性曲线难做?

数10年如一日的投入,没有结果,没有产出,是很少有人能坚持做下来的。

没有耐心做去长线,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永远在追逐短期的没有价值的风口。

湖畔大学对外的生态,达摩院技术聚合的中心,引领全球技术的发展,相当于中科院,罗汉堂研究底层的人文,社会,科学,哲学,相当于社科院。

  • 你以为挖来的人能解决你的问题吗?

不一定,挖来的人也是需要长到你的土壤里去发展。

Part 3

  • 伟大企业的共性是什么?

时代浪潮的机会,这个机会必须是10年的,不是风口。

伟大的领袖(500年难得一见的人才)和优秀的组织发展能力。

  • 什么叫好的企业?

第一,对社会有贡献。

第二,员工有幸福感。

第三,自己有成就感。

  • 希望老板自己来试着做人力资源

理由,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公司的业务。

首先梳理愿景,使命,价值观,然后梳理核心战略,从核心战略导出第一板斧:人力资源。怎么给自己设置组织架构,结构做完后怎么做组织保障体系。

  • CEO胜任力模型的6大能力

对内,团结人的能力,定战略的能力,精神领袖。

对外:融资能力,品牌宣传能力,资源整合能力

找个CMO首席运营官,可以解决品牌宣传的问题。

找个FA(融资顾问),解决融资的问题,自己知道思路。

对内和资源整合能力一个都不能少,那些最重要的战略合作必须得自己去谈,所以每个老板必须是个TOP SALES

精神领袖代表公司的精神。

团结能力就是领导力,如果找太过职业化的人,很难团结。

定战略的能力:如果方向错了,所有人都往沟里掉。

  • HR HEAD胜任力模型

一个好的HR必须真善美,必须有底层的,正直仁爱,善良。

必须有传教士的精神,传帮带的精神。

第2个必须懂业务,如果不懂业务则会沦为业务的行政人员。

Part 4

  • 公司的驱动力类型?

行业驱动力:政策驱动/产品驱动/销售驱动/运营驱动/资本驱动/技术驱动等

  • 产业互联网五大驱动力?

1.流量驱动 2. 科技驱动 3. 物联驱动 4. 中台驱动 5. 场景驱动

  • 组织架构图画法?

先画组织架构图,后台所有的支持业务都围绕主营业务走,才能变成一个敏捷的组织。

第一步:先研究业务,分析出核心业务优势

第二步:根据核心业务画出组织架构草图,定义每个部门的岗位职责

第三步:规划每个部门的人才编制,资深,初级,中级的员工各多少数量,什么时候入职

第四步:核心岗位的设置:岗位职责,胜任力模型和考核标准

第五步:核心岗位盘点:沟通达成共识,结果胜任-提拔,不胜任-替换,能力不足-培养,岗位无人-招聘

第六步:有效机制保证执行:流程梳理,协同机制,权力与责任

招人得根据核心岗位人才盘点来招,招完后需要有合理的培训与机制让人才融入到团队,当招来的人能力只有1,培训他需要的能力2,3,就能从一个执行者,转变成一个设计者。

  • 胜任力模型

书中讲的太复杂,暂时不想看。【就是干好这个事情的必要能力】

  • 一个好的计划

需要一个灵魂,一个结构,一个血肉

  • 优秀的组织结构图特点

能清晰明了的表示核心业务类型和业务导向。

组织是敏捷和有效的组织

  • 怎样是有效的敏捷性组织?

中台后台的业务支持,是不是极度有效的指向了前线业务部门。

唱唱反调 —— 真正的读后感

君子和而不同,且唱反调。

英特尔的传奇CEO格鲁夫说过:绝大部分的管理书都可以扔掉。

好的管理类书籍凤毛麟角,《组织的力量》此书既非凤毛也非麟角,它是过江之鲫,它代表着目前中国管理类书籍的一个典型现象:读者体、知音体。

这类文章的通常写法是先深情并茂地说一个曲折的故事,让后再语重心长地说一段道理。这种写法在高考作文中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z不注重逻辑,只要煽情。读者体的管理书都会举一些知名企业耳熟能详的故事,当然能举出大企业不为认知的故事更吸引人——然后用这些故事来证明预设好的观点。

如果用这种写法来写管理论文,肯定过不了。

读者体的管理文章是不是一无是处呢?不是,它有安慰剂的效用。越相信它有用,它给心灵的慰藉就越多。

我认为,管理者——特别是位居高位者,他们面对的是不确定的情景,要做大量没有十足把握的决策。他们希望某个地方有应和他们的声音,这样能坚定前进的脚步。这就好比到庙里抽签,模棱两可的签语会被每个抽到的人解读成自己独特的场景。读者体的管理文章也是这样,迷茫的管理者从中翻阅,找到一两句支持他某个决策的话语就会感觉到“相见恨晚”。

想起网上有一本名为《答案之书》的书十分火热,全书由“学会珍惜”“不要刻意压抑”“此时不宜”等一个个短句构成,使用者根据自身需要提出问题,然后随意翻开其中一页寻求答案。

书里的答案有很多类型,例如“谁都不能保证”之类的模棱两可型、“享受生活”之类的答非所问型、“风险与机遇并存”之类的左右逢源型等。与这些相比,有一种答案更易让人大呼精准,诸如“此时不宜”。一方面,带有明确的表态,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建议;另一方面,将时间限度缩小具体到此时、此地、此人。但实际上,这种看似最为具体的答案,往往也是哲学上所认为的最普遍、最抽象、最不会出错,也最能回答任何问题的答案。

我们通常会说,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,感性认识是通过经验得来的,在发展中又会上升到理性认识。黑格尔的哲学著作《精神现象学》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,对我们的认知进行了一番考察,这个考察过程分为意识、自我意识、理性等三个部分。

虽然黑格尔最终要建立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一种理性主义的,但他并不会不顾及理性所反对的东西,也就是感性确定性。或者应该说,黑格尔是把感性确定性作为一个出发点,进行辨析,从而将其纳入他所构建的体系中。

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,《答案之书》可能仅供娱乐消遣,并没有谁会真的依靠它做决定。如果我们跳出“答案是什么”的思维模式,站在这种模式的反面去思考“答案不是什么”,或许会收获超越答案本身的更多意义。

《组织的力量:隐性的增长曲线》一书,就给人一种《答案之书》这般“哲学神秘”和“秘制鸡汤”的感觉。第一章说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密是什么?这本书说的是组织,所以答案当然是组织。可为什是组织?基业长青的定义是什么?组织的定义是什么?好组织和不太好的组织定义是什么?多大的样本量证明这个观点?组织的好坏程度和基业长青程度的相关性是多少?这二者是相关性还是因果性? 这样的一个观点,负责任地说一个观点哪有那么容易和轻巧。

第二章“隐性曲线:可复制的组织能力”。企业界的职业经理人写文章似乎都爱造新词,一如李善友李教授还能将量子力学生搬硬套到管理学中。在这一章中,作者举了微软的例子。这个例子子应该是从纳德拉《刷新》中抽出来或者网上查阅的,如果没有田野调查,浮光掠影的“旁征博引”不可取。用故事,又是非作者亲历的故事来论证观点,是特别不严谨的做法。

第三章“组织创新:穿越企业生命周期的隐性曲线”,这一章似乎套用了爱迪思的《企业生命周期》对企业的描述。爱迪思把企业的发展阶段类比人的自然生长阶段,浅显易懂,但逻辑牵强。但在咨询行业里,容易让企业家听得懂的,愿意付钱买咨询的理论就是好理论。爱迪思身上的金钱味明显是浓于书香味的。这一章是《企业生命周期》的节略蒸馏版,没有新意。

第四章“四大断裂:组织创新的窘境”。《创新者的窘境》是经典的管理学著作,可以作为管理类书籍的写作标杆。我觉得管理类书籍有两个写法,一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,适当地发表观点,但不要试图总结理论。代表作如斯隆《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》、郭士纳《谁说大象不能跳舞》、纳德拉《刷新》、罗伯特艾格《一生的旅程》等杰出经理人自传性质的书。二是学术论文写法的如《创新者的窘境》。前阵子读完的《突破现实的困境:趋势、禀赋与企业家的大战略》也是类似学术范的书,且不论结论对否,至少有大量的数据来论证观点。这章用了“创新的窘境”的词语,但也是仅用了这个词而已,看得让人摸不着头脑,但其实归纳下来就是要做组织建设的意思,用了个组织创新的词。

第五章“酵母天地图:企业打天下的营运系统”。此章略显扛旗忽悠。行走江湖,可能身不由己,旗号大才能虚张声势、招兵买马。这张天地图的样式在很多咨询公司的PPT都会看到。有真才实学的是精益之屋的图,其它大部分的此类图都是徒有其表。这张酵母天地图中列的元素是否符合MECE原则、其间的箭头走向的逻辑关系是什么?含糊不清。作者说有一位企业家把这副图放大了挂在办公室的墙上,每天都看。若真如此,不如看管理行动的checklist。

最后一章“愿有多大,路有多长”。阿里出来的培训师都挺文艺范挺煽情的,并不是所有人,甚至只有少部分人能欣赏阿里的土味情话、慷慨激扬。用培训自家员工的方式来培训其它受众,过于阿里的文化自信了。

总体而言,管理书似乎仅有两类可作枕边书,一是企业居高位者,最好是一把手写的,其中很多信息甚至不为外人所知。二是学者写的,严谨有度。企业中层出来做培训和咨询的人,总有一种手里有把锤子,眼里都是钉子的满满自信,这类培训书籍往往乏善可陈。